为什么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关吗?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为什么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关吗?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未来高职民办高校大幅关停是否会成为事实?
未来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大幅关停应该是必然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就是人口下降和教育产业化带来的结果。
首先,在青年人口转型过程中,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招生生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响差异很大。好的大学招生没问题,未来招生生源受影响最大的高校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未来有不少高校将会倒闭,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他们共同的观点就是,在出生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有部分大学倒闭将会成为一个趋势也是必然。
其次,有些大学未来将会倒闭已是必然,当学校招收不到人经营不下去的时候,那必然会走到关门的地步,现在我国的大学实在太多了,本科和专科以及其他类型的在一起总共有3013所,问题是,有许多大学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已经是教育产生的畸形,也是时候该整改了。让未来大学倒闭的趋势必不可挡,那不如提前整改,还教育一片净土。
再者,虽然面临挑战,但并不是所有高职民办高校都会倒闭。高等教育市场仍然存在需求,未来仍将有很多高职民办高校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一些高职民办高校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方式来增加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保持生存和发展。
总之,人口下滑确实会对高职民办高校产生影响,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学校都会倒闭。只有那些提供高质量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发展的高职民办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支持政策来帮助这些学校度过难关。

为什么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关吗?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因如下:
一、首先要纠正一个观点: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只有中专和大专,但这只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国家已经在纠正,正在发展职业本科),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一直读到研究生,而且也不是读书不行的人才去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并列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
二、中国不缺流水线工人,缺少的是懂技术的技师。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上不缺流水线上的工人,但是这里说的工人是指技术含量不高的、流水线上的工人。在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机器代人已经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但是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设备,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是无法使用的,所以必须要发展职业教育。
三、家长不是不想让孩子去职业学校,而是不想孩子毕业后薪酬低而且累。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出来只能去一些低收入岗位,发展前景也不好;有些学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甚至只能去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作,操作一些机器,收入低不说,还脏累。国家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产教融合、企校合作,企业直接融合进专业建设,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受企业导师的培训,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实际操作生产设备,还要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他毕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可以媲美“985”高校的毕业生。据我所知,深圳的高职院校已经在进行试点改革,例如深信院中德机器人学院的无人机专业,就是从专业建设开始,就与大疆合作,共同建设专业,学生除了完成大专学历学习外,还要考取相应的无人机方面的职业技能证书,做到了产教融合、企校深度合作,学生毕业后收入水平预期可以达到6-8k,远超普通高职院校。
四、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产业“空心化”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求职首选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电商、外贸等行业,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去辛苦的制造业(实业)打拼,然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人民生活水平地提升也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职、高职毕业生投身其中。如果国家不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市场、学校、家长都不会主动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那么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泡沫”会越来越大,一旦破灭,后果非常恐怖,可以自行搜索美国金融危机。
五、总结一下,中高本硕衔接的职业教育通道一定会打通,未来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职业教育人才会成为国家产业的支撑,今天看不起职业教育的人,未来一定会直呼“职业教育真香”。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是政府、学校、企业联动的,企业是最直接的需求方,学校是需求的承接方,政府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资金的扶持,政府的支持是最基础的,所以国家一定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
高职招生网
如何看待教育部关于将 600 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最近身在国内的亲友也在为自己高二的孩子未来操心。她转给了笔者一条新闻,
是关于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用来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其实这条消息对笔者来说,前几个月就已经有所耳闻,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专家们的讨论圈中已经是酝酿了多年。
要出台这样政策背景是基于我们国家两个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愈来愈向中高端或者更精密的方向上发展,而同时这样的发展趋势却严重受到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的困扰。而这些精密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往往需要通过长期严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地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才能塑造出来。而另外一方面,我国每年受普通大学一般教育毕业生因为毕业前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而在找工作时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受过专门职业教育人才缺乏的同时,又同时培育了过剩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尴尬状况困扰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最近几年的事了。如果中国想在未来成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制造业强国,这个改革是无法绕开的。
而中国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德国体系。在学界里,有不少专业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都认为在金融危机后的长期世界经济萧条中,德国反而能在失业率上控制得非常好,尤其是在青年失业率上表现极为出色,主要依赖的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红利。
笔者并不想在本文中再讨论一些在网络上就能找到的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描述,而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从每个拥有适龄学生家庭的角度,结合德国人对待职业教育的看法,提供给这些家庭一些思路。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5成德国适龄青年愿意进行职业教育训练而并不选择大学呢?
因为虽然在德国读大学并不需要像美英这样出奇昂贵的学费,选择读大学的青年也不用像美英青年一样背上巨额的学生贷款。但是,选择攻读大学的青年还是要基本靠自己解决生活和租房费用,更重要的是大学学制长,课程要求高,每年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中将会有差不多25%无法完成学业。即使成功毕业后,还要独立面对就业市场,而像学习法律,医学等职业的学生还要通过十分艰难的国家考试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其他专业也往往需要经过多轮不稳定的实习,才能积累够与自己对口的公司的长期正式就业合同的工作经验资本。而经过这个长期的过程,要找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仍然是不容易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而相对大学生来说,进行职业培训的青年只要能够顺利通过职业培训中的各项考试,基本能获得推荐直接步入就业岗位。相比那些读大学的同龄人来说,最终能够获得稳定就业机会的风险会小非常多,职业培训的学制也相对短了很多。根据德国工作市场和职业研究中心的一个最新抽样研究结果显示,完成职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证书的人在65岁退休前平均能赚到总共132万欧元,如果是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即这次国内要将普通高等学校转为职业教育类似的年龄阶段)的话,退休前平均能赚到200多万 欧元,而获得一般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情况则是在232万欧元左右。可见,德国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的两个群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平均收入差距是有的,但是差距的范围并非很大。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青年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来选择自己的未来,可以作为社会一个重要零件安稳地学一技之长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获得相应公正的收入和生活舒适度,当然热爱冒险愿意成为这个社会中一架发动机的青年也能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一般高等教育,经过竞争获得相对更高一些的收入水平或者社会作用。
在我们国家中,这两个群体的平均收入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更大的问题是,接受度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因为长期历史原因,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当作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一种体制。而是纯按分数区别来区分了两个群体,这也导致了两个社会群体长期社会地位不对等。不过这个问题,随着这次改革的深入,以及未来对高级技术人员收入的增加,还有对技术人员未来级别制度的制定出台。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扭转过来,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谈中国梦,先决条件就是中国能成为制造业强国,而制造业强国依赖的就是我们高级技术骨干,技术过硬有自己特长的他们肯定会随之受到社会尊敬。对于这点,中国家中有适龄子女的家长大可放心。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真正要十分注意的是,如果觉得自己要选择职业教育的话,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和专业。通过德国的“双元制”的优点,笔者提供给有这样需要的家庭两个指标。
1.要看学校与知名企业的合作程度和师资力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训。德国学生大概有至少5成的职业教育时间是在学校的合作企业完成的,而在企业中教授学生的可不是重理论的教授,而是这些企业中态度好,有教学方法的,长期在一线的技术骨干,手把手教他们真正的技术工作该如何做。而这样的关系,也决定了能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毕业后,大部分都被合作企业直接吸收了。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在选择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时在这点上一定要擦亮眼睛,这六百所转型的学校中在和企业合作以及师资力量上一定是有鱼龙混杂的。
2.
要看专业和未来就业的行业。中国现在制造业的发展明显是在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而且中国未来将会把人力密集型的行业逐渐分布至亚洲和非洲其他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去。所以家长和孩子们一定要在填写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时,搞清楚孩子未来的就业方向。
可以说,作为这一代中国青年人是赶上了好时候,一方面中国比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更早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结构和就业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如果改革顺利的话,伴随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节奏,需要的技术人才不断增多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不断供给出合格技术人才满足需求的话,这一代青年人也能从中国国家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为了能够使这个良性循环真正能运转起来,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中国国情,一个是要能打通从初等技术人员到高级技术人才的荣誉通道体系,社会认同和荣誉感是我们中国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基础。第二个是,要创建几所示范性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同时要对学生就业质量(而非单纯就业率)差,社会评价差,师资力量评估不合格的院校进行主动淘汰。
还有一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值得和德国借鉴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这么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制度背后有着若干研究机构和委员会来进行职业教育在不同行业数量长期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等非常细节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能在完全自由的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就业应聘关系中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从而能对完成职业教育后的年轻人能够尽可能的优化地配置到每个行业和企业中去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某些行业已经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员过剩,也能尽量减少有些行业的人员不足。
以上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关吗?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高职招生网。